作者简介
孔飞力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并且在费正清去世后重返哈佛,担任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是西方最重要的中国历史学家之一(魏斐德语)。“每20年就会写一本必读书,他的话直击要害,给人很大乐趣”
关于本书
《叫魂》成书与1990年,同年就获得了“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按照孔飞力的说法,最初来到北京研究史料,本意是做关于“通讯体系”方面的研究。其间发现叫魂这个事件,对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最终有了《叫魂》一书。
《叫魂》主要是围绕一个社会问题展开的。1768年(乾隆33年)中国几个省都同时发生了妖术恐慌事件,牵动了整个社会体系(应该叫什么体系?),包括皇帝,中央要员,封疆大吏,县令,衙役,民众,僧道乞丐(书中认为这是同一类人<添加注释,详细说明>)。尤其是皇帝的额外关注,极大的提高了此事的重要程度,所有相关人员再高压之下都根据各自的角色来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叫魂”是当时民间的传闻,有法术的人(僧道)通过割下人们的一截辫子用于施法,就能控制此人魂魄,最终这个人就会生病而死。
主要故事:
本书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将整个社会进行了关联。叫魂是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不同于饥荒,洪水,反叛等事件,本质上来说叫魂这种事情是不存在的,它是一个纯粹的虚构的危机。不同角色人物对此的反应更加纯粹的表现出了他们在整个社会金字塔中的观点和立场。
职位 | 角色 | 主要关注的问题 | 主要顾虑/视角特点 | 备注 |
皇帝 | 剪辫子是否是谋反的倾向; 是否有别有用心者组织邪教企图谋反; | 剪辫子直接关系到清朝建国之初的“削发蓄鞭”,是否是对满族统治地位的一种挑战 潜在的邪教可能,是否有可能潜在冲击皇权(皇帝是上天意志的代言人) 官员体系(尤指封疆大吏)是否已经被“汉化”,已经变得腐朽,是否会高效尽职的去查案 | ||
中央要员 | 最终审理案件 向皇帝汇报 | 查清事情真相,并进行应对处理 | 地方上报上来的可能是避重就轻,遮掩事实,以及有过严刑逼供的案情中,分析出事情的真像; 了解皇帝的态度,把控整个事情的节奏与进度; | 整体负责制度,会因为一个问题否认所有的政绩(需要书中找论据), |
巡抚/知府 | 惯例一个省/多个省 向中央递交奏折 向皇帝递交私人奏折 与其它省协同 | 作为皇权意志的外延,处理叫魂案 辖区内是否发生案件 主要嫌疑犯是否在自己辖区 | 自己辖区内是否真的有问题(需要具体说明是什么问题); 如果有问题,相比于别的省,自己的问题是更严重还是更轻微; 如果自己的问题比较严重,如何才能避免影响自己的前途 | |
知县 | 案件的第一轮审理者 | 作为一线官员,处理叫魂案 对案件进行处理,提出自己的第一手结论 | 处理案件时候需要估计到地区民众对于叫魂的恐慌, 利用刑讯与逼供,将案件按照上层意识的期望方向发展; | |
衙役 | 对嫌疑人进行抓捕执行者 | 最基础的执行层,负责抓捕与搜查 | 日常普通抓捕过程中,期望疑犯行贿,获得经济利益 抓捕叫魂疑犯时,民众可能群情激愤。此时衙役主要是控制现场局面,避免民众直接打死疑犯。 务必完成上级的指令,及时是让他们去抓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 | |
民众 | 最广大,最普通 | 我/我的家乡是否有叫魂术士 叫魂是否有可能危机到我 | 绝大多数民众是愚昧且恐慌,担心叫魂会波及到自己与家人; 在群体中,恐慌会自发的传播; 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会利用叫魂进行栽赃陷害,或是推诿责任 | |
僧道乞丐 | 最底层 | 主要关注的是暖饱 在民间的传说中,他们的角色是叫魂的施法者 | ||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借由前后延续约十个月的叫魂案,探讨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或是能够反映中国封建制度体系的问题,或是揭示人性与社会的一部分问题。
- 皇权与官僚体系的关系的对抗
在中国的封建体系中是没有法律或是某种力量能对皇帝进行绝对的约束。
在中国的封建体系中,皇帝有足够高(的思维视野,但缺乏对于具体问题细节的了解;此外皇帝有足够的统治权,并且没有响应的约束;
- 民众中的恶